小米正式宣布将造车,首款面向年轻人的智能汽车是否安全?
浏览:394 时间:2021-8-4

文本|相邻章节

30日,小米集团在港交所宣布,小米公司董事会正式批准设立智能电动汽车业务,并宣布拟设立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初期投资100亿元,未来10年预计投资100亿美元。小米集团首席执行官雷军,先生也将担任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的首席执行官。

小米逃脱不了真香定律

官方公告的发布标志着小米正式进入智能汽车市场。

但有趣的是,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小米经常否认会制造汽车。

那么小米逃离真香定律进入智能汽车市场的原因是什么呢?

现实中,小米最终选择进入智能汽车市场。在我看来,驱动因素其实和苹果, 华为, 百度等公司进入智能汽车行业是一样的。当然,不同的是,小米可能更有创始人情怀。

前文中提到,科技互联网巨头频繁进入(或传闻进入)智能汽车市场,实际上是汽车发展趋势、产业规模、智能汽车特性等多种因素的交织和推动。

从汽车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毫无疑问,当前的汽车市场正在进入一个以“电气化、智能化、共享化、网联\"化”为核心特征的四化新时代,汽车因此被定义为第四空间,成为承载当前信息服务、娱乐休闲等互联网服务,与未来自动驾驶相链接的新一代生态集合体。

在观察汽车行业的同时,不难发现,在汽车新四化中,传统汽车厂商其实走得比较慢。相反,汽车制造的新势力表现良好,尤其是在电气化和智能化两大趋势上。他们有更大胆的步骤,得到了更多新一代用户的认可。市场也在期待他们未来的发展空间。尽管汽车新势力在产品销量和盈利能力上远不如传统汽车巨头,但他们已经一个接一个上演

从产业规模来看,智能手机市场因增长乏力而处于规模稳定期甚至萎缩期,互联网市场进入弱增长期。在这种现实下,科技互联网公司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在这里,市场规模超过2万亿美元的汽车市场被业界认为是科技互联网巨头打开新增长空间的关键。它已经成为科技互联网巨头扩大市值的绝佳标杆。

从汽车行业未来的竞争因素来看,汽车市场的一大趋势是,在未来,汽车产品的竞争力和豪华程度将不是由现有因素决定的,而是由智能能力决定的,这使得百年汽车市场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而且从过去的产业发展来看,市场的颠覆性创新往往是由跨境巨头发起的。如今,兼具实力和互联网创新的苹果, 华为, 百度和小米,是有机会在汽车市场开启颠覆性创新的“种子选手”。

据公开报道,小米已经在智能汽车领域布局。比如在智能汽车领域申请了60多项专利,此前在凯立德的投资也可以算是小米在高精度地图领域的布局。

当然,以上是汽车市场的长期趋势,而从短期因素来看,官方宣布造车或许具有市值管理的意义。

从最近的历史来看,资本市场对科技和互联网造车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这从百度进入智能汽车市场激活行业重新评估其人工智能能力,以及市场传言小米进入电动车市场刺激股票大涨10%就可以看出。

就小米而言,其进入智能汽车市场可能是由其创始人的热情推动的。

从公开报道来看,雷军对电动汽车市场的热情由来已久。早在2013年,他两次拜访特斯拉CEO 马斯克,对智能电动汽车行业表示“极大的好奇”;在国内市场,由其创立的顺为资本在2015年和2016年先后投资了蔚来汽车和小鹏汽,尤其是从其帮助完成小鹏汽汽车C轮融资。

所以,从这些方面来看,小米进入智能汽车市场只是时间问题,终究难逃真香定律。

年轻人的第一辆智能汽车稳定吗?

从小米入市的历史风格和雷军“做一款打动人心、价格优惠的好产品”的信念来看,几乎可以肯定,小米未来推出的智能汽车产品,很可能会延续其在智能手机市场的打法。

但这是否意味着“年轻人的第一辆电动车”就稳了呢?在相邻的章节中,还有待观察。

第一个因素是智能汽车在小米的落地还需要很长时间的等待。

正如之前对何所说:与互联网创业不同,智能汽车的产业链漫长而复杂,需要做好心理准备,打好基础,积累六年。同时,它需要足够的资金来吸引智能汽车市场上最优秀的人才。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今天正式宣布的小米智能汽车至少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落地。

更重要的是,小米面临着智能汽车的平台选择和合作伙伴选择问题。即使这些问题已经解决了很久,小米汽车的落地时间也很可能是三年以后。作为参考,此前宣布进军智能汽车市场的百度,选择与吉利控股集团合作,利用其电动车架构和生产经验,但其首款智能汽车的落地时间估计也要晚三年。

然而,这种产品落地的漫长等待时间,引出了用户是否会等待的问题,尤其是在当前市场可供选择的产品众多的现实情况下,更别说三年后了。

所以用户是否还会等待小米,的第一批产品,恐怕还得是一个问号。

二是处于投资不足、盈余的尴尬境地。

根据小米,发布的公告,小米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初始投资将达到100亿元,预计未来10年的总投资将达到100亿美元。

表面上看,这是一笔昂贵的投资,但通过行业对比,可以发现目前小米智能汽车的投资规划并不是特别高。

相比之下,同样是科技巨头的苹果,早在2013-2015年就为造车项目投入了高达47亿美元的研发费用,R&D团队已经扩大到1800人;现在几年过去了,苹果在汽车领域累计的R&D费用肯定已经超过了100亿美元。

从传统汽车行业来看,大众集团每年的研发支出超过100亿欧元,宝马集团在R&D的投资已连续5年超过50亿欧元,戴姆勒集团2020年在R&D的投资已达到86亿欧元。即使在特斯拉,其2020年的研发支出也将接近15亿美元。

因此,从这些方面来看,作为后来者,小米每年100亿人民币的R&D费用其实并不算太高。但众所周知,智能汽车将是技术密集型产品,但技术要靠钱。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小米每年100亿元人民币的R&D投资远高于国内造车新势力。数据显示,2020年蔚来,理想和小鹏的R&D投资分别约为24.9亿元、11.00亿元和17.26亿元。当然,所有新势力都表示,2021年将继续加大R&D投资,实现R&D投资翻番。

因此,这里的问题是:在小米?造车的目标是国际巨头还是国内新造车势力

写在最后:

智能汽车行业展现出的巨大想象空间,让行业内的厂商跃跃欲试,难以拒绝。目前,小米选择加入是合理的。在这里,留给我们的问题是:作为智能汽车市场的后来者,小米该如何在智能手机市场大展拳脚,成为“年轻人的第一辆智能汽车”?所有这些都必须留给市场和时间。

作者:邻章【微信:ZLxgic,微信官方账号:TMT317】,聚焦科技互联网评论,试图传递价值思考。36Kr,虎嗅,钛媒体,界面,创业状态,创世奇,大家都是产品经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