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五岁到三十五岁之间,王东升在一艘正在下沉的船上。
774、北京电子管厂,建国初期苏联在中国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
就在酒仙桥
1992年,一个1万人的大型国有企业,几乎拿不到每月5万元的粮价补贴和17万元的肉蛋补贴。
最后,我向北京政府做了汇报,请财政部门帮忙支付这笔钱。
在这个层面上。
可以说,水已经淹没了脖子。
改革开放后,电子管被集成电路淘汰。
老国企、重点项目、大工业咖啡一夜之间变成了落后产能。
生意萧条,774工厂想尽一切办法。
健康营养茶、提神液、制冷设备、节能灯、出租车公司。
在一个特殊的时代,急着去医院是荒谬的。
01
如果你想活下去,你必须改革。
但是我推不下去。
干部老龄化问题严重。即使中层干部分批派出去培训学习,去开发区考察等。它们仍然没有什么作用。
培养年轻干部成了挽救工厂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任期间,张红飚,这个老厂长,重点培养了两个年轻人。
有技术背景,毕业后,在工厂工作,然后送到清华大学读研。研究生毕业后,安排他们担任车间工人、分厂厂长、总厂厂长;
另一位杭电毕业生选调生一直在总厂财务部工作。之后,他被要求在工作之余学习国际金融,并被派往香港实习。回国后升任副总会计师、财务部主任;
1992年,这座建筑将倒塌。市政府和774厂决定另选厂长。
第一个年轻人是首选。对于生产型工厂来说,有技术和生产背景的干部一直是工厂领导的最佳人选。
但这个年轻人坚决拒绝了多年来亏钱的压力。
王东升是第二个。
但他也对774工厂感到失望。
事实上,当王东升接到通知时,他正准备“出海”。
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子公司中国租赁有限公司向他发出了任职邀请,并给他“执行副总裁”的职位。
领导同事再三劝,都没用。
甚至在新的团队成员被提前宣布后,王东升坚持要离开。
一天,王东升被一个老同事惹恼了,直接当面问他:“我为什么要留下来?”
老同事回答:“让我们师傅别再去菜市场帮白菜了。”
这句话彻底击溃了王东升的心理防线。
最后,它彻底改写了王东升和774厂的命运。
他留下来了。
王东升青年
02
当他接任时,王东升向领导人提出了五个条件。
改革股份制,取消国有企业等级制度,下放权力,多出国,少开会。
最后四个是大势,毕竟92。
股改成为拯救774的关键。
当时电子管厂的资产负债率高达98%,没有银行愿意放贷。王东升说服银行将债务转换为股票,但银行并不愚蠢,并提议在考虑债转股之前必须找到新的投资者。
没有人愿意投资这样的工厂。
走投无路之下,王东升选择了向员工集资,他率先捐款5000元,金额最高。
最终,2600多名员工募集资金650万,北京电子管厂成功改制,定名为北京东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
这是中国第一家完成股改的亏损企业,也是中国最早的“债转股”企业
随后,王东升用募集到的资金向银行借了同样多的钱,成功地将银行和自己绑在了一起。
在创业之前,王东升首先展示了自己的金融技能。
活下来之后,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利润。
北京和东方的财务报表越来越好,合资公司已经成为北京和东方的主要利润来源
但回顾这一时期,北京和东方都认为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
以北京日端为例。
日本有400多名员工,年销售收入超过12亿。在北京和东方,有近5000名员工,年销售收入1亿。
谈判时自然没有平等。
以下就够了,想做什么总是要做的。
年轻的技术人员也感受到了冲击。
合资后,北京和东方派了一批员工到日本进行“培训”。这些大学生在中国的时候是天之骄子,但是过去之后,巨大的差距给了他们沉重的打击。
先不谈技术差距。大工业秩序和工业文明的冲击会让你瞬间抬起头。
更丢脸的是,时间长了,你能感觉到对方是“二等公民”时,从心底看不起你。
一次,王东升去参观一家日本企业。席间,日本部长开始谈论中国人和日本人的比较
中国人不喜欢洗澡,却说大话,懒,散漫。
中国人总是说没问题,但结果合作总是有问题。
王东升不说话,但对方越说越多。
他说,关键问题是中国太大了,管理不好。
为什么台湾比大陆好?因为日本已经掌权50年了。
王东升一听,实在受不了了,捏碎了玻璃,手上还有一道疤。
原始积累似乎不得不这样,屈辱总是有回报的。
1997年6月,京充分利用财务规则,成功在b股上市,募集资金3.5亿港元。
那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
人们看到热钱,人们穿西装。人们被羞辱,很快就在互相愚弄的过程中被遗忘了。
拿到钱后,大家似乎都吸足了纯氧。
在高层管理团队中,很多人都有做房地产的想法,王东升肯定也犹豫过。
但也许,他手上的伤疤提醒了他。最后他说:
“我们从工业开始。如果连我们这些人都去做房地产,还有谁去做工业化?”
03
就在北京和东方奋力求生之际,世界液晶江湖却上演了“王者之争”